西安网评: 发不实信息博同情, 西安岂容被污名? !
近日,在陕西西安市一场普通的消费纠纷,因当事人王某颜在网络上蓄意发布的一系列不实信息,演变成一场搅动舆论的风波。她虚构“被殴打至昏迷”“民警不做笔录且勾连商家”“孩子挨饿无人照顾”等情节,用精心编织的谎言博取社会同情,试图以此向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施压。这种突破道德底线、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,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,更给西安的旅游形象蒙上了不该有的阴影。
不实信息的传播,如同投入旅游市场的脏水,直接污染着城市的形象生态。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,近年来,西安市凭借“大唐不夜城”“兵马俑”等文化IP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,无数游客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人文的向往而来。城市的旅游形象,是由千万从业者的诚信经营、无数游客的真实体验共同构筑的,它像一件易碎的艺术品,需要悉心呵护。
王某颜的谎言却像一把钝刀,试图割裂这份信任,当“民警勾连商家”的虚假描述流传,损害的是公众对当地执法部门公信力的认知;当“游客被殴打”的谣言扩散,动摇的是潜在游客对城市安全环境的信心;当“孩子挨饿无人管”的情节被渲染,扭曲的是外界对西安人文温度的判断。这些不实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发酵,形成对城市的“污名化”标签,让那些未曾踏足西安的人产生误解,让深爱这座城市的人倍感痛心。
从更深层看,这种“以谎言博同情、以舆论施压”的行为,是对社会治理规则的公然挑衅,若放任其蔓延,将对旅游市场的健康生态造成严重破坏。旅游活动中难免出现消费纠纷,解决问题的正道是依靠法律途径:与商家协商、向政府监管部门投诉、通过司法渠道维权,这些都是明确且有效的路径。王某颜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,用虚构的“受害者”身份煽动公众情绪,将个体纠纷升级为对城市治理的恶意攻击。这种“闹大才好解决”的心态,本质上是对规则的蔑视。如果谎言能换来超额利益,诚实者反而会被伤害,那么谁还会遵守诚信原则?当游客遇到问题时,不是想着依法维权,而是琢磨如何编造更“吸睛”的谎言;当商家面对纠纷时,不是想着合理协商,而是担心被恶意抹黑,如此一来,旅游市场的公平与秩序将荡然无存,最终损害的是所有游客和从业者的共同利益。
值得警惕的是,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放大器效应,不实信息的破坏力往往呈几何级增长。王某颜的谎言之所以能引发关注,正是利用了公众对“弱者”的天然同情,以及对“权力滥用”的本能警惕。但当真相揭开,人们会发现,这种利用善意的欺骗,比纠纷本身更令人寒心。它消耗着社会的信任资本,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面临“狼来了”的困境;它干扰着舆论的理性判断,让网络空间充斥着情绪化的指责而非建设性的讨论。对于西安而言,即便后续澄清了事实,不实信息造成的第一印象伤害也难以完全消除,修复城市形象需要付出数倍于谣言传播的时间和精力。
法律不会容忍谎言,社会更不欢迎碰瓷式维权。王某颜的行为,已经超越了道德谴责的范畴,涉嫌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中关于散布谣言、扰乱公共秩序的规定。唯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,才能彰显谎言必受惩戒的鲜明态度,才能让更多人明白:旅游城市的形象不容玷污,社会的善意不容消费,法律的底线不容触碰。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发布不实信息要承担法律责任。西安的魅力,藏在兵马俑的厚重里,藏在大雁塔的晨钟里,藏在回民街的烟火里,更藏在每一个守护城市温度的普通人身上。个别谎言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喧嚣,但终究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。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期待这场风波能成为一面镜子,警示所有人:维权当有边界,言论须有责任,任何试图用谎言抹黑城市的行为,终将被钉在失信的耻辱柱上。(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李军)